在污水处理工艺运行过程中,二沉池作为泥水分离的关键单元,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出水水质。当二沉池出现浮泥现象时,不仅会导致污泥流失,还可能伴随出水总氮超标等问题,需从工艺机理出发进行系统解析与优化。
浮泥现象的具体表现
二沉池出现浮泥时,会有明显的外在特征。池面会漂浮着大量松散的污泥絮体,这些絮体通常呈现出棕褐色或灰黑色,形态不规则,有的呈小块状散落在水面,有的则连成片,形成一层较薄的浮泥层,覆盖部分甚至大部分池面。浮泥质地较轻,容易随着水流波动而移动,用取样工具捞取时,能感觉到其密度较小,结构松散,不像正常污泥那样紧实。同时,由于浮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未完全分解的有机物,往往会散发出一定的异味。此外,
浮泥的存在会使二沉池出水变得浑浊,水中悬浮物含量增加,影响出水的视觉效果和后续处理工序。
浮泥现象的核心成因
二沉池浮泥的产生与底泥停留时间存在直接关联。当底泥在池内停留时间过长时,污泥中的微生物会进入内源呼吸阶段,导致污泥结构松散、密度降低,逐渐失去沉降性能,最终形成浮泥。而排泥不及时是造成底泥停留时间过长的主要操作因素,若排泥周期或排泥量未根据污泥产量动态调整,会导致池底污泥层厚度持续增加,进一步加剧浮泥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浮泥现象常与出水总氮过高问题伴随出现。这是因为当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时,反硝化菌会在缺氧环境下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反应,产生的氮气附着在污泥颗粒表面,使污泥密度大幅下降,加速浮泥形成。同时,反硝化过程不充分会导致出水总氮超标,形成 “浮泥 - 总氮超标” 的协同效应。
系统性优化对策
针对浮泥及总氮超标问题,需从工艺参数调控与运行制度优化两方面入手,构建全流程解决方案。
在溶解氧调控方面,适当提高二沉池内的溶解氧水平可有效改善浮泥状况。通过增加曝气系统的供氧强度,使池内溶解氧维持在 1.5-2.0mg/L,既能抑制污泥的厌氧分解,又可避免反硝化作用产生过量氮气,从而增强污泥的沉降性能。
建立规律化的排泥制度是解决浮泥问题的关键举措。应根据进水量、污泥浓度及污泥龄等参数,制定动态排泥计划:每日定时监测池底污泥层厚度,当厚度超过设计值的 60% 时及时启动排泥程序;通过调整排泥泵运行频率,确保排泥量与污泥产量相匹配,将底泥停留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(通常为
2-4 小时),从根源上避免污泥过度停留。
针对总氮过高问题,需重点检查三个关键环节:一是内回流比是否满足工艺要求,若内回流过小会导致缺氧池硝态氮供应不足,影响反硝化效率,应将内回流比调整至 200%-300%;二是碳源是否充足,当进水 COD/N 比值低于 3-5 时,需通过投加甲醇、乙酸钠等外碳源补充碳源,保障反硝化反应的底物供应;三是缺氧池溶解氧浓度,若溶解氧高于 0.5mg/L 会抑制反硝化菌活性,需通过优化曝气系统布局或调整曝气强度,将缺氧池溶解氧严格控制在 0.2-0.5mg/L 范围内。
通过上述综合措施,可实现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的显著改善,同时解决总氮超标问题,为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。在实际操作中,还需结合在线监测数据持续优化工艺参数,形成动态调控机制。
东莞环保公司东莞市三人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、施工、运营为一体的环保治理企业,有成熟的废水处理研发团队、废水分析实验化验团队、废水处理运营团队、工程实施维护团队确保给客户快速准确服务主要服务方向为: 工业废水处理、 污水站运营、蒸发浓缩设备 定制等,擅长 阳极氧化废水处理,熟悉多种废水处理研发生产工艺,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排放量,减少污泥量,更有利于达标排放和节约运营成本。
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是为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内容,请联系本网,我们立即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【声明】本站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只提供参考,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